区块链产品走向普及之不完全指南

- 加密领域:350 位比特币开发者;900 位 DeFi 开发者;2,400 位以太坊开发者 (数据来自 Electric Capital)。
- 传统技术: 采用 Docker 的开发者有 200 万人;采用 Twilio 的的开发者有 500 万人;采用 JavaScript 的开发者有 1200 万人 (数据来源:Slash Data)。
- 产品:如何将核心产品与普及战略实现匹配
- 受众:如何识别目标用户
- 执行: 产品发布时如何优化
- 第一种是默认使用自己作为目标用户,并将其推广给社区更广泛的受众。
自己挠痒痒能引发别人的模仿,在加密技术的早期阶段也有补充意义。加密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用户体验挑战,而这些挑战最终将成为某些人的机会。
这种方法面临的挑战是客观性风险。个人的瘙痒可能是非常独特的,以至于没有多少人能体验到它,这样也不容易发现正确的市场规模。对此的普遍反应是,默认以最临近的社区为目标用户,但很可能这种提议不是最佳选择(例如,想象一下竞争性 L1 公链赞助以太坊黑客松的行为)。
- 第二种则相反——默认最大的潜在市场为目标用户。
例如,如果您打造一种新的开发工具,全球可能有 2400 万开发者利用它进行加密开发。一旦成功,亚马逊云 AWS 也成为您的手下败将。但这种方法有稀释产品的风险。
现有的互联网业者在使用加密时可能会发现一些离散的价值,但他们的最大动机在于保护其现有业务。因此,用户的根基与其应用加密的边际程度之间构成了直接关系(例如,我一直找不到比 货船追踪 更好的边际应用范例)。
管理这种风险的一种方法是在构建时考虑到高度特定的用例,而现有解决方案却无法满足这种用例的需要(例如,发起人变现问题)。这消除了以有效目标或插入点瞄准主流受众的广泛扫射的方法。但是最终,非原生用户面对加密最基本的机制(例如,为链上钱包充值)都不知如何下手,因此这一任务某种程度上就变成让每个人成为加密原生居民。
- 所有决策都是对其核心产品的路径依赖,包括普及战略。
- 产品反馈是普及的主要目标。加密可以将这一流程加速。
- 瞄准愿意孤注一掷、all-in 您产品而谋求增长的用户。
- 执行决策方面,注意时机和简便性。
- 产品发布后,对紧急用户行为不断寻觅机会。
本文来自链闻,本文观点不代表盘他财讯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盘他区块链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,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,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盘他财讯官方立场无关。鉴于中国尚未出台数字资产相关政策及法规,请中国大陆用户谨慎进行数字货币投资。